美國生活不容易,雖然台灣的親友們可能會對在美國的生活心生羨慕,但實際上,跨越文化的生活充滿了挑戰,無論是適應嶄新的環境、面對文化的差異,或是應對生活中種種問題,這些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對我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而如果你是一位留學生,學業壓力和畢業後簽證壓力,又更是一場心靈上的考驗了!

在我這幾年的臨床經驗中,觀察到一個現象:許多來找我的華人個案,在我們第一次見面時,會分享他們之前尋求心理諮商的經驗。這些經驗常伴隨著深深的無助感,可能是跟諮商師本身因為語言、文化的差異產生的疏離感,又或者,雖然說著同樣的語言,但是諮商師本身缺乏跨文化適應的經驗,無法真正理解個案的獨特需求。
我還特地上網搜索了一番,好像在西岸因為台灣人比較多,資源比較豐富,但是紐約地區尋找中文心理諮商資訊的信息非常有限,這個發現讓我決定寫下這篇文章,希望它能像一張地圖一樣,為有需要的人提供簡單明確的指引,幫助你更好地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
那麼,有哪些管道可以找到心理諮商服務呢?
如果你是國際學生,學校的資源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1.學生健康中心(Student Health Center):類似台灣大專院校的學生輔導中心,費用相對較低,有時甚至因為學生保險有包所以是免費的,大多數學校的學生健康中心都位於校園內,非常便利。學生健康中心的心理諮商師對學生的需求有一定的瞭解,並且瞭解跨文化挑戰。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校內諮商通常有次數限制。如果你需要更多支持,學校通常會提供校外轉介單位的資訊。像是紐約地區的學校,常常會轉介中文個案到我所在的諮商中心。學生健康中心也會提供其他簡單的醫療服務,以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如果你不是學生但是也想接受心理諮商服務, 以下是一些選項,讓你更了解在美國接受心理諮商的可能途徑:
2. 網路搜尋: Psychology Today 是一個為美國心理諮商師提供廣告服務的平台,也是我最常推薦給尋找適合心理師的人使用的資源。這個平台設有嚴格的審核制度,在平台上的治療師均符合當地的執照標準並且有合法的執業登記。在官方網站上,你可以使用搜尋功能,輸入你所在地區的郵政編碼(zipcode)、你希望處理的議題(issues)、心理治療方法(types of therapy)、語言或文化需求,甚至是你的保險資訊。一旦你完成搜尋,將會篩選出一些符合你的治療師,個人介紹上會包括他們的專業資格、治療方法、專業領域、收費標準以及聯絡方式。一定要閱讀心理師的個人簡介,這讓你能更深入地瞭解每位心理師的專業背景和治療風格,如果看了簡介覺得有些共鳴,那可能這位心理師的專業是能符合你的需求和期望。
3. 當地的心理諮商中心或是診所(Private Practice Counseling Center): 在 Google 上輸入counseling或是therapist相關的關鍵詞,再加上你所在地區,以及你希望處理的議題或治療取向、語言要求,甚至宗教文化等信息,以縮小搜索範圍,像是mental health/counseling +women issue+new york+mandarin。這將幫助你找到當地心理諮商中心或診所的資訊。心理諮商中心通常擁有專業的團隊,包括諮商師和行政人員,他們會提供行政支持,幫助你處理預約和相關事務。此外,許多心理諮商中心提供約10-15分鐘的免費諮詢服務,讓你有機會詢問問題,並且協助諮商治療流程。
4. 保險公司或是家庭醫生PCP: 每間保險公司都會有配合的網內(in-network)心理諮商師名單,可以聯繫保險公司或是直接上你保險的網站上都能搜尋的到資訊。網內服務通常因為保險給付,有更低的自付金額。如果你有固定去看的家庭醫生PCP(Primary Care Physician),也可以向醫生詢問提供有關心理諮商師的推薦,並協助你安排轉介(referral)到適當的專業人士。這種方法確保你的心理健康治療與你的綜合醫療保健計畫協調一致,有的保險也會要求個案需要有醫生的推薦信letter,才會提供保險補助。
如果在台灣有服藥的需求,但是想要在美國當地持續藥物幫助時,這時有必要了解英文藥名和劑量單位(公制轉英制)的轉換。台灣常見的藥物可能在美國有不同的商標名稱,可以在台灣請醫生提供藥劑英文名稱,方便在美國的精神科醫生對於你的病情有更多了解的,以確保藥物治療的持續性。
尋找適合的心理師是一個重要的過程,不要害怕詢問問題,因為透過問問題你才能碰明確知道你找到的專業人士能夠滿足你的需求並提供適切的支持。
Comments